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逐浪长江敢为为先 杨帆内陆自由港
7月9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挂牌满百日。短短100余天,这块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试验田”,正成为创新发展的“新热土”。
今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以下简称“川南临港片区”)正式揭牌。川南临港片区按照“依托长江、承东启西、协同开放、面向全球”的总体定位,一手抓制度创新,一手抓经济发展,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复制推广其他自贸区创新经验136项,自主创新30项;截至7月底,自贸区累计新注册企业1236家,新增注册资本达101.03亿元。1-7月,泸州市累计进出口102765万美元,其中出口97693万美元,进口5072万美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成都。
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任晓波表示,川南临港片区将依托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强化区域协作,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共赢,将改片区打造成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西部航运枢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和沿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成为内陆自由贸易港。
当前,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建设正高效率推进。按照“依托长江、承东启西、协同开放、面向全球”的总体定位,川南临港片区正围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以及装备制造、现代医药、食品饮料等先进制造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全球招商。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希冀与海内外嘉宾携手合作,寻求投资机遇,共享发展盛宴。
速度:制度创新迸发“生机”与“活力”
自贸试验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综合试验区,其核心是制度创新。川南临港片区自挂牌以来,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系列政策和改革红利带动下,市场活力激增。
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强在调研川南临港片区时承诺: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要站在服务投资者、方便办事者和企业的角度,打造成为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环境最优的自贸区。
7月20日,川南临港片区首张全程电子化办理的营业执照出炉,标志着企业登记注册真正进入电子化审批时代,实现了申请人和受理审核人员的“零见面”“零跑路”,让行政审批进入了“高速时代”。
而在川南临港片区挂牌运行的第19天,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行政审批局正式运行,这是全国首个在自贸区成立的行政审批局。该局运行以来,已初步形成30余项创新成果,涵盖行政审批“单一窗口”、商事登记创新等内容。此外,按照国际通行的“透明度”原则,川南临港片区还开展了电子政务大厅建设,办税大厅已实行“互联网+风险提示、银税卡、网上直报、电子发票”等便民新举措。
当前,“高效”“快速”成为川南临港片区“加速度”发展的关键词。川南临港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大力实施先行先试协同开放制度,大力推进通关便利化。包括:全国首创“政务服务异地直通”模式,实现内陆与沿海地区政务服务协同互办。建成行政审批“单一窗口”系统,建立“一窗受理、接办分离、一章办结”审批机制,创新商事登记“政银直通”、集群企业注册住所托管等制度,搭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协同互办平台。率先在川内上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出口通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创新“保税物流中心与港口出口联动”作业模式,一个出口集装箱节省物流时间3小时、成本300元。创新“江上申报、抵港验放”作业模式,节省通关时间1天以上。创新打造“零费用”口岸,预计年节约企业通关成本2000万左右。创新海关注册 “一站式”服务,挂牌3个月新注册进出口企业103家,环比增长543.8%。创新实施开放预录入系统、海关非政策性退税无纸化、进口食品“预检快放”、分送集报等通关通检服务模式,进口通关时间同比降低47.7%,出口通关时间同比降低79%。
坚定的改革决心、务实的改革举措、快捷的发展步子,使川南临港片区这块19.99平方公里的改革创新“试验田”正在成为发展的热土。
广度:开放合作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6月29日,四川泸州港与德国杜伊斯堡港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世界第一大内河港杜伊斯堡港与四川第一大港——泸州港的合作启程,是中国内陆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区域经贸合作的新例证。
据悉,德国杜伊斯堡港在开发多式联运枢纽和港口及内陆口岸的仓储设施上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杜伊斯堡港是中国和中欧之间直达列车的中心枢纽。泸州港是四川自贸区建设中促进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的桥头堡,2016年集装箱铁水联运箱量位居中国内河港口第一。
事实上,这只是川南临港片区主动向外借力、为自贸区对外开放打开协同发展空间的缩影。自挂牌以来,川南临港片区始终坚持以建设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为核心,全力打造四川开放窗口,服务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目前,川南临港片区协同、开放、合作的国际贸易新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拓展拓宽协同开放网络,推进服务全域化。西向,融入“一带一路”,与德国杜伊斯堡港开展港口贸易和航运物流合作;与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建立“蓉欧班列+铁水联运”模式,开展共建川滇黔多式联运物流中心等合作。东向,与上海洋山港、武汉阳逻港等沿江港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航运物流、港口通关、产业转移、金融服务等领域交流合作。南向,与广东、福建等沿海自贸区联手,推动建立泸州至广西沿海口岸“江铁海”联运、泸州至云南沿边口岸“水铁公”联运等南向进出口贸易通道,力争全年实现对川内城市和滇黔桂重要城市交流合作全覆盖,打通南向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通道。
在川滇黔喻结合部,川南临港片区连续举办了“自贸红利?区域共享”对接活动,在内江、眉山、乐山、遵义等的企业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二是建立健全协同开放平台,推进贸易国际化。推动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功能完善,引进和培育进出口加工贸易企业入驻,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争创泸州综合保税区。申请设立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加强与沿海国际港口合作,创新与沿海国际水运航线对接机制,实行内外贸同船运输。自2016年12月30日,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阿联酋的塑料粒子海外仓库分拨中心运行以来,今年出口总额12886吨,货值1500多美金,占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总额26%。为川南临港片区“一中心两基地”(注:一中心即:进口商品分拨中心,出口商品集散基地,出口制造加工基地)建设树立了成功榜样。
目前,泸州至武汉、南京、上海集装箱班轮航线发展到30班/周;泸州—成都、昆明等集装箱铁水联运班列发展到10班/周;增设至日本、韩国、台湾等近洋航线。1-7月,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监管保税货值9130.9万美元,完成关税和增值税4509.32万元人民币;泸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69.14万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82万标箱,同比增长2.02%,其中外贸集装箱量1.8万标箱,进口粮食到港3.66万吨,其中外贸3.35万吨,内贸0.31万吨。成都汽车零部件、乐山福华的草甘膦、绵阳银河铬矿等均在泸州港进出,助推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1亿美元、增长757.3%,增速居全省第一。
当前,开放合作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议题。地处“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交汇节点,川南临港片区的设立将使泸州的开放度大大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将把泸州作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生产基地和产品贸易集散平台。
热度:招大引强催生“磁场”与“红利”
6月30日,由四川友信达科技有限公司投产的“泸州造”首台智能手机,在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智能终端产业园正式下线。标志着泸州“本土造”智能手机实现“零”的突破,这是泸州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开始,对于泸州的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项目从签订合作协议到正式下线,仅用122天,再现了“泸州速度”。
智能终端产业是泸州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珠三角区域手机产业链内迁升级的机遇,泸州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为依托,规划建设了12000亩的大数据和智能终端产业园,重点引进手机智能穿戴设备、摄像头模组、指纹传感模组、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配套企业,着力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目前,已建成标准厂房91万平方米,引进手机整机和配套企业63家,总投资257亿元。
在吸引投资的同时,川南临港片区多措并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措施。目前,已引入中信集团、万达集团、碧桂园3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恒天1家国际知名企业。成功签约64个招商引资项目,协议引资482.5亿元。其中:正式签约落户智能终端项目40个,签约金额达119亿元,赛博宇华、诺亚信等知名企业落户泸州,预计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产值约400亿元,创汇20亿美元。
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刘光明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围绕主导产业精准招商,突出招大引强,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对接力度,力争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同时,将继续按照“半年出成果、一年可复制推广、三至五年成体系”的要求,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试验出一大批可复制推广的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监管法制化措施,将泸州自贸区打造成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西部航运枢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和沿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成为内陆自由贸易港。
一江春水向东流,东部产业向西移。
拥江发展,川南临港片区“软”“硬”兼施做优环境,使泸州全市产业集聚“红利”凸显。
拥江起舞,川南临港片区破“盆”出海,奔向世界,使泸州催生招大引强的强力“磁场”。
而今,长江之滨,自贸区傲立潮头。酒城之地,泸州经济谱出新篇。
【记者手记】
从4月1日揭牌运行,到目前有望成为四川全省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这个襁褓中的“婴儿”在19.99 平方公里的“试验田”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通过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让外界感受到了这个“婴儿”身上的巨大潜能。
拥抱新机遇,开门迎世界。
我们希冀,越来越多海内外投资者、创业者向他投来关注的目光,我们对他的“成长”亦满怀信心、拭目以待。